撕下成見

撕下成見

校園生活,一大班小朋友加家長還有教職員,以不同的形式互動,某程度上可以說是社會的縮影。

小朋友越來越大,不時就有機會參與一大班小朋友走在一起,大堆頭的集體活動,跨年級學習、生日會、圍爐燒烤、郊遊野餐、沙灘暢玩、等等就當然不在話下,其他重點虚耗精力的放電活動更是不二之選。

小學的朋友仔,已經不是單純的有東西吃有地方跑就夠,而是真正做到對話交流。就是因為各有個性,又精力充沛,衝突意外亦難免會發生。經驗之談,我真的見過和遇過無數次,大大小小的衝突。所講的,當然不一定是嚴重事故,但在還未懂得好好控制情緒,和完美表達自己的情況下,推撞必是意料中事。

通常去到需要家長介入調停的時候,往往是事件發生之後,而判斷就只能透過當下眼見的事實,還有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各自表述。

有小朋友受傷流血,是眼見的事實。周圍會有人話「我隻手都痛!」

有小朋友跌倒地上,是眼見的事實。周圍會有人話「地真係好跣!」

有東西摔下破壞了,是眼見的事實。周圍會有人話「唔關我事㗎!」

小朋友當下的反應,是眼見的事實。橫掃小朋友表情時卻鴉雀無聲。

僅此而已。

在很多情況下,就算家長們嘗試再努力去求證,也只能靠推論。真相,只有涉事的當事人自己知道;甚至因為事發時太混亂,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。

然後直覺上,很容易會認為跌低的或受傷的就是受害者,事後態度不合作的很可能就是攪事份子。這種只能靠直觀資訊,再加上先入為主自我補完,直接當成結論的判斷,其實很普遍。

就算判斷正確,作出適當的訓示,當中更容易被忽略的,是背後誘使事情發生的原因。一個小朋友出手推撞,可能是一時衝動,可能是積壓了的情緒爆發,也可能是更長久心結所帶出的行為問題。

正所謂「空穴來風必有因」,在以上例子或很多社會事情上,乍看並用作判斷對錯的,只有「風」,而非「因」。

實際上,這個「因」多數不是單純直接的,有可能是千絲萬縷交錯下的醞釀。但又有幾多人會花時間深究下去?倉猝論斷之下必會忽視深層因由,繼而把事情過分簡單化,容易造成扭曲的社會價值基準。

育兒路上,也有機會出現類似情況。近二三十年間,在精神醫學上有著很顯著的躍進,就著小朋友的基因遺傳、成長環境、和其他不明因素,可以從評估得知有沒有特殊幫助的需要。

感統問題、學習障礙、專注力失衡、等等(我不在此一一舉例),都是家長常常可以聽到的。老實說,我自己也基於好奇心,做過一些簡單的評估,也有很多過度活躍和專注力欠佳的表徵,只是在毒男爸爸成長的年代,還沒有這麼確切的評估診斷。

這些擁有鞏固醫學根據的專科,原是為了令需要不同協助的小朋友,在學習環境上能夠得到適當的調整,好讓他們也能擁有平等的學習環境,發揮所長。

但現實中,是否所有人也明白箇中道理?有的可能未為人父母,有的被商業過份放大而影響,有的聽了被曲解的資訊然後以訛傳訛。有需要協助的小朋友,得不到對症施助的醫學本意,很多更會被無辜地付上標籤,受到不平等的對待。歧視的眼光固然離譜,過分的憐憫也未必是好事。

眼下的事實,伸延的真相,背後的原因,就算全部清楚放在眼前,也會因受訊者的價值觀和認知而有不同解讀。更何況現實中大眾看到的,很多情況也只是眼下的事實;如果是經由媒體不是當場觀看,得到的甚至乎是眼下事實的一部分而已。最終造成不同人之間,大機會出現的見解落差。

也許,這是一個不容易改變的社會現象。身為父母,能做到的,就只是提醒自己這個情況的存在,時刻警覺,和把應有的觀點和做法教導給子女。生活上,大概就只能如珍惜資源環保減碳,或是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的方向:開少陣冷氣,食少碗魚翅,不要對身邊的人和事妄下判斷,身體力行由自己做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