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與熊掌

魚與熊掌

小朋友懂事之前,大部分的選擇也是來自父母。由出世開始選取名字,種種嬰幼兒日用品,到求學初期的入讀學校,健康醫療上的各種各樣。那時候每個選擇也想為子女好,但就偏偏不能確定自己的決定究竟好不好,心裡總是有著滿滿的不安。

以為待他們長大一點,能夠自己選擇的時候,精神壓力就可以減少一點。現實的確如此,但選擇權的移交,卻衍生了期望的落差。

上星期逛玩具店,去看看有沒有適合的益智遊戲,為求兩隻馬騮在短短的暑假裡,宅在家仍能有一點細藝。一面逛,眼見身邊幾乎每一家人,也必為買什麼而拉鋸。面對喜好,家長子女各有所愛,同一個書架,當《自然科學百科全書》和《漫威宇宙百科全書》放在一起,不問也知,家長小孩定必各有心水。那刻完全感同身受,因為如果帶同哥哥細佬一起選購,情況極可能一樣。

這一代物質相對充裕,在很多許可情況之下,大家偏向兩者兼得。潮流 Meme 圖有云,面對選擇,一下 Chok 個徐錦江版鰲拜低吼「我全部都要!」,戚起嘴角瞇起雙眼奸笑「小朋友才做選擇!」,蜜友間對談做姜糖定神徒「Why Not Both!」

但育兒上,就算能力許可,通常亦會要求小朋友做選擇,以學習取捨的概念。其實這是必需的,因為人生中充滿大大小小的抉擇,大部分情況又豈可兩者兼得。

小朋友進入童年,在學習得此失彼的過程中,父母亦同時體驗一次又一次的期望落差,一家人從中一起學習和磨合。可幸這段時間,多數都是物質上的爭持,書本、玩具、食物,頂多去到時間分配。

隨著智識增長和人生經歷的累積,子女的選擇會更具獨特性,慢慢地完全掌握決定權,亦更容易偏離父母的意願。

之後出現的,很多更是人生交叉點,會影響一生的決定:升學就業的選取,男女朋友的挑選,甚至是搬離家人獨自生活。作為父母,無一不想子女進入世俗認為前途好的學科,無一不想找個前途光明或賢良淑德的婿媳,無一不想下一代近在咫尺隨時可以見面。這些都是分岔路二選一,不可同時發生的時間線。

其實因應社會進步,近代父母已經相對比較開明。以紋身為例,比起上一輩的年代,它的位置已經相對被廣泛接受,很多作品更是可以登上藝術主流。幾十年間,隨著世界各地的交通普及,不同種族有更多共融相處的機會,異國婚姻也變得普遍。這些範疇上,在很多家庭已經不會構成任何問題。

但是一些觸及固有傳統的事情,或是因為資訊流量的激增,所帶來的價值觀轉變,仍然還未被父母一輩所接受。社會時局、宗教之間、自身價值和不同方面的取向,往往在父母和子女之間,產生強烈的期望落差,甚至超越可接受的底線,造成莫大的衝突。

當遇到這些,會影響到整體家人感情的情況下,或許作為父母可以做的,就是重掌一個重要的選擇權:在「父母期望的堅持」和「努力建立的親情」之間,作出取捨。

要堅持自己的期望和價值觀底線,寧願放棄子女?還是以親情為重,放低所有躺開心扉去接納?

渡過這顛簸的幾年,大家可能也有經歷過,在各種沒法可兼有的魚與熊掌面前,會如何去選擇。儘管選擇過程有多辛苦,一輪虐心過後,始終還是一家人。